近期,中国建筑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股份公司副总裁刘锦章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出席了双方的合作协议签订仪式,或拉开了央企大规模进入土壤修复市场的序幕。
中国建筑是2013年我国500强企业的第9名,年营业收入高达5716亿元,而且是前10名中唯一来自完全竞争行业的,出现在前10名中的其他企业都多少带有些垄断或保护的性质,包括石油、电力、金融和电信。在建筑业中,中国建筑甚至力压分列11和12位的另外两个巨头: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
中国建筑主要负责人是由国资委企业一局和中央组织部管理的副部级干部。刘锦章在中国建筑13名高管中排名第4,在8名副总裁中排名第2,足见该央企对土壤修复业务的看重。也正是这位副总裁,还以中国建筑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率队参加了环境保护部系统今年4月在上海组织的一次污染场地修复内部会议,会上还出现了北京建工、北京金隅和中国节能等土壤修复大佬的身影。可见中国建筑不仅仅局限于同中国科学院土壤修复重点实验室进行技术合作,拨专项经费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和有机污染土壤的化学处理技术,还高起点地介入了政策、管理等顶层设计。
针对中国建筑的进入,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表示,对于仅国内就高达几十万亿的产业,作为相关行业的龙头,中国建筑不可能袖手旁观。其具体承担土壤修复的单位已经开展了脱硫、脱硝等环保业务,这一点同中国节能以及中节能六合天融非常类似。预计在土木环境工程上都做得出色的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也很快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
高胜达分析道,中国建筑是充分竞争市场的佼佼者,他们在决定进入这个行业前,必定是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战略分析,看好行业前景应该是其做出决定的最重要依据。近来,多家央企与中国环境修复网接触,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高胜达认为,面对央企的持续进入和其特有的商业模式,各从业单位必须在专业化、个性化和区域化上下功夫,紧紧把握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在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上,等到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时,才能够保持和巩固领先地位。有趣的是,鉴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特殊性,央企拥有的资源、规模和资金等优势在此行业可能得不到有效体现,事实上“合同环境服务”并不适合土壤地下水修复领域。虽然会采用并购等方式跑步前进,但是在这个以技术和经验为先导的行业,中国建筑和其他央企或许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这客观上也为其他从业单位赢得了一些时间提升和壮大自己。
(原文链接:http://www.hjxf.net/2014/0630/122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