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成为“履行社会责任典范”有关工作部署,展现中国建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致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履责实绩,2021年末集团组织开展了中国建筑优秀社会责任实践征集评选活动。 中建发展积极参与征集评选,报送的2个实践案例从集团34家二级子企业报送的203个各具特点的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建筑优秀社会责任实践名单”(共66个),展现了公司在落实“双碳”战略、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履责实践。 今天,为您带来公司落实“双碳”战略社会责任实践——《“黑科技”擦亮红色城市绿色名片”》。

品质嘉兴 九水归心 如果一座城市有颜色,那么嘉兴就是红色。2018年,为全面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人文魅力、宜居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嘉兴市出台《嘉兴市加快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名城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实施“百年百项”重大项目计划、嘉兴市十大标志工程和“十大专项”行动,实现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市活力明显增强、城市形象和品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以崭新的城市面貌迎接建党百年。 2020年5月,嘉兴市发起“品质嘉兴”大会战,首次提出中心城市塑造新格局,即匠心打造“九水归心”工程,统筹推进以南湖为中心的“九水”区域绿化、亮化、文化、活化和净化,实现一年成形、三年成景、五年成势,形成国际标准、国内示范、嘉兴特色的世界级人文景观,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7月,嘉兴市正式启动南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南湖红船项目团队承担了其中的水质提升(生态补水)项目,助力“品质嘉兴”城市新规划加速实现。
超级“净水机”焕活清波 嘉兴以汇集环城河向外放射的九大水系、十四湖泊及环城河、外环河为基础,构成了由湖泊、湿地、河道及其它众多河道、湖荡相互连通的“三环、十四湖、两片、九放射”的水网结构。其中,南湖不是天然的“湖”,而是嘉兴各主要河流蓄泄的枢纽。它位于嘉兴城南,湖体南北长、东西狭,常年水面面积0.52平方公里,库容量280万立方米。四通八达的河流在此汇聚,为地势平坦的南湖带来大量泥沙,导致水质浑浊。由于四周河道水面坡降小,部分河道还受潮汐顶托,排水不畅,污染物易累积。 面对这一现状,项目团队基于治水“黑科技”——超磁生境改善设施,拟通过新建超磁分离净化站,提升南湖补给河道——长水塘水质的方式,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实现清水入湖。其原理是通过将不带磁性的水体污染物赋予磁性,由磁盘吸附打捞进行固液分离,实现水体快速净化 “超磁生境改善设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它就好比是超级‘净水机’,浊水经过它就像被‘透析’了一样变成清水。设施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速度快、出水水质优、运行费用低、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项目团队技术负责人介绍道。 南湖项目水域面积大、治理要求高。为确保治理效果,项目团队首先选取南湖旁支流水系——成功堤作为中试点,开展半年的封闭水体透析治理。经过项目团队的反复研究检测,中试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各项数据和水质肉眼可见的变化,验证了超磁生境改善设施的高效性和节能性。 经过几个月的建设,总处理能力20万立方米/天的8套超磁生境改善设施来到南湖湖畔,并按计划实现通水,净化效果显著,实现了长水塘入南湖河道水体的置换,七一广场前塘湖区水体透明度达到设计要求。 除了利用设备在短时间内高效去除水体悬浮物、总磷及化学需氧量,还原南湖碧波万顷的秀美水景外,项目团队还将超磁生境改善设施与成熟的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助力南湖通过“以水养草”+“以草养水”的生态修复模式,构建起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湖体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
引领打造城市绿洲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在工程各方的协同配合下,南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已近尾声,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水质全面提升”的建设目标,水域整体透明度、水质主要指标、沉水植物覆盖率等达到设计和预期效果。 如今,嘉兴市民走在南湖岸边,能明显地感受到南湖发生的变化。岸边绿树成荫、一步一景,远观湖面碧波粼粼、白鹭低翔,近看“水下森林”摇曳多姿、鱼群往来翕忽,“碧水映红船”胜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南湖。
|